行业分类
从做灯泡到太阳能电路成功转型 台商杨平和的故事
日期:2009-09-24 07:25  点击:968

 坐在惠州荣誉会长杨平和位于竹北的工厂里,近两个小时的访谈,终于能够了解为什么杨平和能够从一个生产圣诞灯泡的传统业者,成功转型为发展太阳能电路的高科技厂商。原因当然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经营能力的高度自信。诚如他所说的,「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不敢做的」。

跑船生涯累积经商经验

 退伍之后的4年船员生涯,杨平和面对过无数次的狂风大浪,也让贫苦出身的他,锻炼出比一般人更能吃苦耐劳的性格。4年跑船,更让杨平和有机会游历五大洲、四大洋。勤学的他,每到一个国家都会认真了解该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业信息。随着日益了解深入,也在各港口建立自己的人脉关系,杨平和开始跑起单帮来,利用每次出海的机会,带些新奇的小商品回来卖给当时仍是封闭社会的台湾人,利润相当可观,也让杨平和逐渐累积丰沛的经商经验。

 后来杨平和透过弟弟在香港的朋友介绍,辗转进了广东省惠来县。那时候因为对大陆毫无概念,甚至存有疑虑,跑船经验丰富的杨平和还特别弄了本中南美洲小国贝里斯的护照才敢踏上大陆土地。谁知道,这一待就是20年。

建立全球最大灯饰厂

 曾经在电信局工作2年的杨平和,很清楚早期有些公务员会摆出官员的架势,不像现在一切以服务民众为优先。尽管如此,他在大陆惠州看到的景象,还是让他颇觉惊讶。

 杨平和说,那时候公司刚成立,工厂因为是买旧厂办,设备早已落伍。有一天,他发现厂里的灯管闪个不停,电信局出身、又是做灯泡专业的他,一眼就知道是电压不稳,所以他特别跑一趟当地电信局希望能有所改善。谁知道,去了电信局,发现当天电信局不对外服务,理由居然是上头交办要讨论邓小平文选第三集,「没空!」

 不过,大陆官员的态度转变之快,也留给杨平和相当深刻的印象。他说,这群前两天还在以文选讨论为优先的官僚,几天不到,又因为北京中央确定改革开放政策,一声令下,铺天盖地的搞招商引资。像他这样规模不小,又投资得早的台商,马上从那个在门口被喝叱「没空」的小老百姓,转身一变成为要啥有啥的座上宾。杨平和说,这样的转变不过半年时间,虽说是中央下令,却可以看到大陆发展经济的决心与毅力。

 在大陆政策的大力支持,更重要的是不认输的精神,杨平和的圣诞灯泡工厂自然是快速的从区区200多名员工,发展成为4,500人的大厂,年产量超过40亿颗,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灯泡灯饰工厂。

 尽管事业已经如日中天,杨平和却并未因此停下脚步,享受退休生活。反而是积极发展事业第二春,转进让大家都吓一大跳的高科技产业。
 

朋友游说,踏进太阳能事业

 游说杨平和投资太阳能事业的是他30多年的客户兼老友林正元。同样也在广东深圳设厂的元美圣诞灯饰工厂总经理林正元,和杨平和早在台湾时就是合作伙伴。杨平和是林正元最大的产品原件来源,光是两人在大陆的工厂,每年的销售额就超过5千万元。多年的生意往来,加上在大陆共同打天下的甘苦经验,让两人也成为生活上的知心好友。

 杨平和笑着解释说,最早是林正元的儿女亲家在美国从事IC电路板生产,看中台湾在高科技产业上的发展潜力,想回台投资设厂。但毕竟太阳能工厂不是圣诞灯泡厂,几百万就可以搞定,十多亿元的投资,也不是一两个人就拿得出来的。所以林正元找上相交30年的杨平和,游说杨平和投资。

 杨平和说,会踏进太阳能事业,其实跟外界以为的产业升级转型的大道理「没有关系啦!」一开始只是单纯想帮朋友的忙,本来想做个快乐的投资人,可惜自己是劳碌命,闲不下来,小白兔误入丛林,吃苦当吃补。

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不敢做的

 话说得轻松,背后付出的努力,却不是外人能够体会的。杨平和一派轻松的说,在投资之前,尽管对高科技产业完全是外行,也是出于帮朋友忙的念头,但总是投资了笔大钱,怎能什么也不懂。也因此,已经是退休年纪的杨平和,还是每天抱着资料,上网研究,不懂的问题就找人问,他笑着说,好多朋友念科技的小孩都被他问到烦了。

 经过几个月的深入了解,虽说对产业技术还是懵懵懂懂,但杨平和确定太阳能产业至少还有15年荣景,加上自己的圣诞灯饰早已将LED的技术纳入,对科技产业有点了解,才会毅然决然跳入这个「大火坑」。

 更重要的,杨平和说,做生意、管工厂,要的就是决心跟毅力,没有做不到的,只有不敢做的。回忆当初作灯饰,也是从什么都不懂,边做边学,才有今天。太阳能或许技术层级较高,但那是技术人员的事。他要做的,还是管工厂,这部分传统产业跟科技产业差异不大。

 因为这股决心,杨平和的晶耀科技公司,从去年夏天萌发设厂的念头,今年春天买下粗有规模的工厂,7月28日就拉出第一支55公斤的6季г舶簦质量之良好,连协助研发的东京电机大学教授都赞赏不已。
 

 目前工厂有单晶11部、多晶4部,预计明天3月还会再增加7部多晶生产,也计划引进下游的模具生产。太阳能产业最担心原料来源,因为杨平和与原料进口公司交叉持股,矿产原料来源不是问题,等于解决了工厂最大的隐忧,未来一旦技术能够量产,相信工厂上轨道不是问题。

转业多风险,评估不可少

 谈这段从传统产业到科技业者的心路历程,杨平和说,升级转型是传统产业避不可避的一条路,不过杨平和倒是很小心的提醒大家,像他这样跳这么一大步的玩法,还是少碰。最好选些自己本业相关的事业投资,进入门坎低,容易进入状况。

 更重要的是,杨平和提醒说,如果走的是一条与本业完全不同的新路,除了毅力之外,做好风险评估是十分重要的,即使有一点点的疑虑,都不要轻易跳入,以免后悔莫及。在资金的运用上,他也提醒,开创新事业,最好是用闲钱,一块钱当五毛钱用,没有资金积压的困扰,也没有资金还款的压力,心不要太贪、太大,按部就班,相信自能水到渠成。

关于网站  |  普通版  |  触屏版  |  网页版
05/20 10:05
首页 刷新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