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SMT工艺 » 正文

【科技专论】创新驱动发展要“更加注重协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16  浏览次数:67
 十八大明确提出,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努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如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问题上,要把科技创新作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从创新发展阶段看,我国科技创新重心已由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步转向集成创新,而集成创新本身就是一种协同创新。从世界各国科技创新发展进程看,科技创新发展遵循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原始创新的发展阶段和顺序展开。研发投入水平是监测科技创新发展阶段的重要指标。一般地,5至10年研发投入由1%提高到2%,此阶段科技创新以改进技术为主;研发投入超过2%,进入创造技术时期,资本密集型产业成为支柱,高技术产业崛起,成为创新型国家。我国2012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突破万亿,占GDP的1.97%;计划2015年前研发投入突破2%,2020年达到2.5%,实现由改进技术向创造技术转型。


  当前,协同创新已经成为科技创新成果产生的主渠道。苏联发明家阿奇舒勒对250万个专利进行研究,根据创新程度分为5个等级:第1级是技术系统简单改进,所要求技术在系统相关的某行业范围内,占比是32%;第2级是技术矛盾解决方法的发明,要求系统相关的不同行业知识,占比是45%;第3级是物理矛盾解决方法的发明,要求系统相关行业以外的知识,占比是18%;第4级是突破性解决方法的新技术,要求不同科学领域知识,占比是4%;第5级是新现象的发现,占比是1%。按照阿奇舒勒的分级,我国目前科技创新的重点是第2级、第3级和第4级的创新。这3个等级的创新,要求相关的不同行业知识、相关行业以外的知识和不同科学领域知识,这些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获取需要不同专业领域人员的协同。爱迪生发明电灯、应用电力系统,使美国开启电气时代,就以一个典型案例。


  爱迪生周围聚集各行各业的人,有许多国籍,许多人不说英语。他知道每个人的不足,把每个人放到合适的位置,创造了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爱迪生,就是协同创新的组织。爱迪生2000多个发明,大多是在这个由爱迪生创建的世界最早的大型实验室里诞生的。这座发明工厂将一批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和各类高级技术工人组织起来,以集体研究的方式,造就了爱迪生这个科学神话。可见,集成创新是多学科知识与多行业技术的集成,将各类人才组织到一起进行协同创新,是科技创新发明的捷径。


  协同创新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我国技术专利转化率较低,真正实现产业化的技术专利更低。实践表明,新技术产品实现产业化,所需费用是研发投入的十倍。由此可见,尽快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需要科研人员协同创新;而将核心技术转化为新产品并实现其价值,更需要金融投资与生产企业间的分工协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科研人员间的协同创新,也是构成国家创新体系的不同组成部分间的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能够有效促进科技创新人才快速成长。社会学者哈里特魏克曼在《科学界的精英——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一书中认为,重视交流与合作是科技创新人才成长的一条重要规律。佩尔兹分析研究认为,思想交流是研究机构中影响研究成绩的重要社会因素。他指出,四项要素说明思想交流对个体创造有影响:经常(甚至每天)接触一些科学界同僚,他们一般都曾在各种不同的机构中服务过,都有各种不同价值观念,都在各种不同的科学领域工作过;同时能够经常与一位或数位与自己的专业价值相似的重要同僚接触;在为首的一位同事以及一位主要同事中必须有一位是在同一科学领域,另一位在另外一个领域。十八大强调“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就是要通过加大国际交流与协作,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与创新人才的成长。


  加强协同创新要实施人才开发与聚集战略,要形成国家层面的协同创新机制。人才是科技资源中的第一资源,人才来自人力资源的开发。上个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提出迅速发展国民经济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把教育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环”,强调“人才开发论”,以科学技术教育为中心来培养人才。从1951—1973年日本短期大学毕业生增加约150倍,大学毕业生增加5倍,大学研究院毕业生数量也迅速扩大。人才聚集,造就一支较强的科学技术队伍,使得日本用不到20年时间,就消除了科学技术方面比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20年的差距。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1972年启动的协同创新模式“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具有持续获得产业资助能力,证明在协同创新和管理上的有效性。在《贝多法案》和《联邦技术转移法》等诸多政策驱动下,“产业/大学合作研究中心”联盟成为美国当前规模最大、最成功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这种研发联盟是大公司、大学、联邦实验室等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构成的跨部门研发共同体,有明显产业导向,受多家公司联合资助,其创新成果具有“通用性”和“前竞争性”。


  从创新力量转移来看,控制经济活动的力量,已由土地、资本等要素,转移到“专家阶层”的协同创新。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对这种力量转移的一种反映。肯尼斯·加尔布雷斯指出,“现代科技的真正成功之处是运用那些相当普通的人,让他们提取有限而深奥的知识,然后通过适当的组织进行安排,将他们的知识与其他术业有专攻但却同样是普通人的知识结合起来。这样做省却了对天才的需要”。权力正在工业企业之中出现新的转移,这一次从资本转移到有组织的人才那里。事实上,权力已经转移到“具有现代工业技术和计划所要求的各种技术知识、经验或者其它才能的人们所构成的联合体”。加尔布雷斯称这种组织为“技术专家阶层”。可见,研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企业发展计划,用重大科研项目的研发成果支撑计划的落实,用重大科研项目将专家阶层组织起来协同创新,这是我国加强协同创新的有效举措。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注册指南 | 网站制作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沪ICP备09033911号-6